Wednesday, July 2, 2008

從被打手板開始

癡愛用人手製作出來的物件。
能有的記憶,應是從被打手板開始。

老爸原是軍隊裏的教官,他賞罰分明。
孩子讀書不用腦,他會屈起右手五指,手心向上,「崩」地朝孩子的頭頂擊去。這叫「吃板栗」。
孩子用「手」做錯了事,他會拿出一把竹尺,打孩子的手掌心。
視事情的輕重,有時打一隻手,有時兩隻。
從三歲起,我吃過無數次板栗。數不清雙手被打過多少次。

有次,知道晚上逃不過被打手板了;唯有的想法是:把那根竹尺藏起來。
拿著竹尺,東放西放都覺得不妥。
緊握那拫尺,我一籌莫展。
無意看看手裏的尺,光滑的硬面上,用銀色的金屬點點,劃明了寸和分之間的距離。
那些銀點點是哪樣弄上去的?在挨手板之前,我這樣問老爸。
結果,那次手板免打。
老爸還拿出一桿秤來,指著秤上用來標明一斤、兩斤、三斤…的金點和一兩、二兩、三點…的銀點,告訴我,這些都是用同樣方法,先鑽細孔,塞入金屬絲,鑲好搥實,再磨光。

自此,老爸會帶我外出,去些手工店坊。
比方說,看人做賣酒的「夠子」。
一兩的夠子小小,二兩的稍大…都是用一根竹筒,將有節的那頭鋸成杯狀,留下小半寸寬不鋸斷,削成提柄;打磨光滑後,再將最上端的提柄放在火上烤,邊烤邊把它弄彎。
做好之後的夠子,那根提柄的上端像枴杖,可以掛在酒桶、油桶的沿口上。

長大的過程中,我越來越喜歡看手工製作物件。
做陶坯、製瓷。編竹籃、用竹製各種用具。
木工用斧刨鋸做漁船、傢具。
鐵匠用大錘小鎚製刀剪。
繡花廠的女工用大繃架繡花…
總之,任何手工做的物件,我都愛。

香港九龍新界,我曾走大街鑽小巷。
走進砵蘭街的棺材鋪,瞧瞧香港貨跟以前我見過的「鄉下貨」,是否相同。
逛潮州巷,看人做月餅。(呀,潮州巷哪裏去了!?)
坐船到調景嶺,長街邊有檔燒餅店,用舊汽油桶做成的烤爐,烤出的燒餅香噴噴。
去上環黃北記,問他們,貨架擺賣的衣紙,是不是香港自己刻印?
撐著傘前往九龍城寨,沿著窄窄的梯階,爬上一橦舊樓。鍍好銀的飾物就攤放在鐵格窗下。
留心意手紮冥器──它們的製作方法,跟糊元宵、中秋的燈籠相同,沒分別。
於摩囉街那家用「槐」(呵,多準確的一個字,鬼斧神工!)做店名的鋪子裏,耐煩地觀看那位守店人,細致地把收集來的爛木構件,拼做成古色古香的家用物件。
……
我拍過好多這樣的照片。

把喜歡變成知識,用心就行。
有人說我愛物多過愛人,我皺皺眉毛。
唉,人心那麼複雜,應對難啊。

1 comment:

Unknown said...

請問上環黃北還在嗎?外地有位朋友需要找這公司的衣紙。多謝提供資料。

jessiecys@gmail.com